青海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纪略
? ? ? ?青海省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也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物种基因库,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重点?;さ厍?。多年来,青海立足“最大的价值是生态、最大的责任是生态、最大的潜力是生态”定位,扎实推进生态环境?;ぬ乇鹗巧锒嘌员;?,通过强化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科学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科学研究监测等措施,生物多样性?;と〉孟灾尚?。
建章立制??;ざ捞厣肪?/strong>
? ? ? ?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青海复杂多样的生境条件,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高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全省陆生脊椎野生动物有605种,占全国的20.2%。被列入国家重点?;さ穆缴吧镉?42种,占全国?;ぶ掷嗟?6.6%。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7种,占全国?;ぶ掷嗟?5.8%;二级?;ざ?05种,占全国?;ぶ掷嗟?4%,藏羚羊、普氏原羚、野牦牛、雪豹、黑颈鹤、白唇鹿等为青海特有珍稀动物。青海植物资源丰富,全省蕨类植物有40种及1变种,隶属19属、14科,占我国蕨类植物种数的1.6%。裸子植物30种,隶属7属、3科,占我国裸子植物种类的12%。被子植物2347种及282变种,隶属606属、97科,占我国被子植物种类的9.4%。其中青海特有被子植物82种及37变种,隶属54属、19科。
? ? ? ?近年来,青海通过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条例,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さ靥逑到ㄉ?,持续开展“绿盾”行动强化监督,大力实施重大生态?;すこ?,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ぃ鼗じ咴纳椴菽?、万水千山。青海相继制定出台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ぬ趵贰肚嗪J⊙魏试纯⒂氡;ぬ趵贰⑶嗪J 渡趾鸵吧锢嘈妥匀槐;で芾戆旆ā肥凳┫冈虻鹊胤叫苑煞ü婧椭贫忍趵?,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规划先行
全力守护自然保护地
? ? ? ?在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全省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8类109处,总面积达26.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6.8%,基本涵盖了三江源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区、柴达木盆地、湟水流域五大生态板块,在?;ど锒嘌?、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 ? ?近年来,三江源、祁连山(青海片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顺利通过评估验收。同时,青?;拐狭巳「骼嘧匀槐;さ毓芾碇澳?,开展了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自然?;さ赝骋还娣陡咝У墓芾硖逯撇欢贤晟?。
? ? ? ?青海在全国率先出台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さ靥逑档闹傅家饧返氖凳┓桨福嘀乒夜笆痉妒〗ㄉ枋凳┓桨负腿晷卸苹?020~2022年)、自然?;さ亟ㄉ枳芴骞婊⑹痉妒〗ㄉ枳芴骞婊?,修订完善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修订完善青海湖、昆仑山2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总体规划,初步形成由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等组成的规划体系,自然?;さ亟ㄉ璺⒄够撇欢辖∪?/p>
? ? ? ? 为了加强资源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力度,青海建立了高效有力的自然?;さ刈酆现捶ǘ游?。2020年11月,青海在全国率先组建了国家公园警察总队,统一授权自然?;さ毓芾砘孤男凶试椿肪匙酆闲姓捶ㄖ霸?,全面强化了生态环境监督考核。
? ? ? ?青海还率先探索了自然?;さ亓⒎?,起草了《青海省自然?;さ靥趵ú莅福罚闪⒐夜翱蒲屑嗖馄拦乐行暮推盍焦夜扒嗪7癖U现行?,建立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为生态保护建设提供科技支撑,自然?;さ刂С疟U夏芰σ虼说玫搅巳嫣嵘?。
? ? ? ?今年3月,纪录片《青?!の颐堑墓夜啊吩谌?家卫视黄金时段热播,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青海还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ばぷ髁Χ龋ü橹埂懊览鲋泄?我是行动者”“?;で嗪:?我是志愿者”等环保公益宣传活动,持续开展环??破战逃疃?/p>
强化监督
系统实施修复治理
? ? ? ?2017年以来,青海按照持续推进“绿盾”专项行动和强化监督工作部署的有关要求,成立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按年度要求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各自然?;で芾砘箍挂8械阄缓瞬楹妥圆榕挪?,加强省级督查检查,建立了问题清单、整改台账、信息平台和整改销号制度,有效保障了专项行动和强化监督工作成效。截至目前,青海全面完成了国家要求6批次共计4812个遥感点位的实地核查,核查率100%。4年内检查发现的295个问题全部列入整改清单,已完成整改269个。
? ? ? ?青海系统实施生物多样性?;そㄉ栌牖肪持卫怼T低平础⑶嗪:?、祁连山等重大生态工程以及黑土滩治理、封山育林、沙漠化防治、湿地?;ぁ⑸泼竦茸ㄏ罟こ?,区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环境修复成效显著,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森林覆盖率、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较“十三五”初期均有所提升。
? ? ? ?在防沙治沙方面,青海沙化土地、荒漠化土地逐年减少,重点沙区实现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同时,青海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建立覆盖了所有河流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实现了每条河流都有河长的目标;累计完成了水利投资345.8亿元,基本形成了“东西部开源节流、南北部?;ば薷础⑷∮虮U厦裆钡乃∩枋┩?。
? ? ? 同时,青海在全省共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す娓谖?4.51万个,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园区“一户一岗”,1.72万生态管护员人均年收入2.16万元。2020年,全省通过落实生态补偿政策,直补农牧民各类资金18.75亿元。
湿地增加
鸟飞鱼跃生态稳定
? ? ? ?近年来,青海通过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湿地资源面积持续增加,物种种群数量显著增长,生态系统功能保持稳定,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さ靥逑担锒嘌员;と〉孟灾尚?。
? ? ? ?目前青海省湿地面积814.36万公顷,占全国15.19%,居全国第一。省境内分布有沼泽、湖泊、河流和人工湿地4大类17型;共有19处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达32.5万公顷。青海湖水位逐年上升,湖泊面积稳步增加,青海湖?;で氖孛婊芴宄试黾犹啤?020年,青海湖水体面积4543平方公里,较2005年湖泊水位上升了2.85米,湿地面积增加了135平方公里。
? ? ? ?在青海,物种种群数量也显著增长。据测算,2020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10.04万吨,是?;こ跗诘?8倍,达到原始蕴藏量的29.1%。目前青海湖鸟类种数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189种增加到220多种,每年吸引全国三分之一的鸟种群、30万只候鸟前来栖息繁殖。普氏原羚由20世纪末的300多只恢复到3000多只,藏羚羊由最低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只左右。雪豹数量上升至1800多只,全省两市六州都记录到了雪豹活动,有一半数量的县域内有雪豹分布。
? ? ? ?青海生态系统功能保持稳定。三江源一期、二期工程治理了黑土滩1068万亩、封山育林631万亩、沙漠化防治300万亩、湿地保护1660万亩,生态移民1.1万户5.57万人。2020年,全省林地面积1.64亿亩,占全省面积的15.2%,森林覆盖率达7.5%,较“十三五”初期提高了1.2个百分点。沙化土地年均减少1.14万公顷,荒漠化土地年均减少1.02万公顷。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底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7.2%;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稳中向好,19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青海湖、龙羊峡等重点湖库水质稳定优良,湟水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为100%,Ⅲ类水质占比超50%;土壤环境整体清洁、总体稳定。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