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泻火论坛,良家论坛一品楼,51龙凤茶楼论坛,凤楼阁论坛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 协会动态

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五):高站位谋划 精细化组织 全方位做好移民安置承接工作

来源:甘肃省自然资源厅 发布时间 2022-06-24

编者按

? ? ? ?我省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制约,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干旱范围广、水土资源不匹配、植被少而不均、生态承载力低、修复能力弱、历史欠账多、问题积累多、现实矛盾多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实施全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是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大决策。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直相关部门和各市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工作落实,努力把这一为民实事办实办好。为交流工作经验,我们将在甘肃省自然资源“两微一端”推出“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专题,系列报道各地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进展和做法成效,并同步推送省内外主流媒体。敬请关注。(厅办公室)


高站位谋划??精细化组织

全方位做好移民安置承接工作

兰州新区管理委员会

?

? ? ? ?兰州新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的决策部署,组建住房保障、产业发展、政策落实等7个工作专责组并分别制定细化方案,按照“成熟一批、搬迁一批,先急后缓、压茬推进”的思路,顺利承接舟曲县搬迁安置群众九批次1250户5101人搬迁新区,其中纳入《2022年10件为民实事方案》400户1606人。

? ? ? ?一是用情用力承接搬迁群众。制定周密细致的《承接搬迁安置群众入住工作方案》,抽调机关干部、国企职工、公安干警、消防官兵、爱心人士全面保障物资搬运、卫生清洁等工作,组织治安巡逻、医疗救护、应急管理车辆和人员护航搬迁全过程,为搬迁群众免费提供入住新居后的首顿暖房饭。组建“一对一”工作小组入户走访,及时掌握群众生活诉求和思想动态,跟进做好物业维修、用水用电、出行购物等服务,让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有序转换、情感融入平稳过渡。

? ? ? ?二是不折不扣落实安置政策。教育、公安、社保、就业等部门现场办公、跟进服务,全面落实搬迁群众就业就学、户籍迁转、社保转移、社会管理、基层治理等事宜,613名随迁子女入住新区次日就近报到入学,150名幼儿在家门口入园托育,分批完成户籍迁转999户4082人,有序迁移医疗保险2471人、养老保险1934人,91户263名低?;?、171名残疾人、22名退役军人的扶持补助政策平稳接续。

? ? ? ?三是全心全意推动就业增收。坚持把就业增收作为保障和改善安置群众生活的重中之重,举办专场招聘会9场,因户制宜累计推荐就业1722人、公益性岗位兜底14人、扶持创业84户,30%以上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入住一周内上岗就业。特别对134名身体状况良好且就业意愿强烈的60岁以上群众,发挥新区国企的责任担当,提供保洁、绿化等简易技能就业岗位。

? ? ? ?四是群策群力打造移民小镇。及时成立移民新村——新康村及村委会,由群众按程序推选务实能干、群众拥护的村民进入村干部序列,做好日常管理服务。新区、园区、乡镇、村委四级联动,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发挥村干部、党员和致富带头人的集体智慧,制定村规民约,引导安置群众向上向善,打造多元发展、环境优美的特色移民小镇。

? ? ? ?下一步,兰州新区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和任省长讲话要求,以更精准的举措、更有力的保障、更细致的服务坚决完成搬迁安置政治任务。一是全力完成今年承接安置任务。统筹推进舟曲避险搬迁和陇南等地重建搬迁工作,对标2022年4205户16504人(其中舟曲避险搬迁2257户8920人,陇南等地重建搬迁1948户7584人)的安置任务,加大施工力量投入和建设要素保障,力争10月前完成全部安置住房建设并分批搬迁入住。二是多渠道筹集安置项目建设资金。抢抓国务院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和中央财经委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有利机遇,积极谋划储备总投资115亿元的移民搬迁安置、现代农业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项目24个,积极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解决安置项目资金不足问题。三是持续做好服务管理。紧盯搬迁安置群众诉求,抓好社会管理、民生服务、基层组织建设等保障工作,常态化跟进水电气供应、治安巡逻管理、特殊人群管控等群众工作,帮助和引导搬迁群众加快身份融入、情感融入、社会融入。四是提前谋划后续安置建设项目。利用兰州新区与皋兰县融合发展有利时机,提前谋划在地质条件较好的阳洼窑村再布局一处移民安置区,配套建设规模适中的产业园,探索更加契合省情和群众意愿的搬迁安置新模式,为全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贡献新区力量。


证书查询 |留言板|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